夏天天氣炎熱,暑氣盛強,晝長夜短,中醫認為夏季於五行中屬火,對應的臟腑為「心」。因此,夏季養生的一大關鍵就是養「心」,但中醫所說的「心」並非單僅指「心臟」這個器官,而是包括心臟在內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智之心理因素。
夏至後,人體出汗量遠大於其他節氣。中醫養生之道認為汗液為津液所化,血液唾液同出一源,所以有「血汗同源」之說,而血液為心所主,故又有「汗為心之液」之言。
夏至與心氣相通,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,因而中醫有「春養肝、夏調心,秋養肺,冬養腎」四季養生學說。
所謂「心通於夏氣」,是說人的心臟與夏季相應,心臟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較旺盛,具體表現在心主血脈,氣血旺盛,運行暢達;汗液排泄增加;陽氣充,浮於外,功能活動亦加強,精力充沛,因此為更好地從夏季飲食養生,必須把握時令與臟腑的關係,有目的地補充心臟所消耗的能量,以保護心氣。
「養心」除了能順應中醫理論夏季養生理念以外,也有非常明顯的實際意義。因為在夏季,氣溫過高本來就容易使人精神緊張,心理、情緒波動起伏,加上高溫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,病人很可能出現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、血壓升高的情況,即便是健康人,也可能出現情緒暴躁等現象。所以養心也是防止情緒起伏,甚至預防疾病發生的好辦法。心者,「君主之官」、「生之本」。根據五臟與五色的對應,心臟對應紅色,因此夏日以紅色食物養心。中醫認為「心主神明」,即人的精神活動由心來主管。而心對應「夏」,炎炎夏日人也比較容易煩躁、發怒,脾氣不好,因此夏季養生要重視「靜養」,保持心情舒暢,切忌大喜大怒。
可以做一些相對平和的運動,例如太極拳、散步、慢跑、繪畫、釣魚、書法等。在運動時也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,適當補充水分。
夏季出汗可以降低體溫,還可以排除身體的垃圾和毒素,但汗為心之液,出汗過多會損害心陽,影響心臟功能。夏季不出汗,體內濕熱散發不出去,會影響其它的內臟器官,引起脾胃疾病和中暑,所以夏季既不能呆在空調間中不出汗,又不宜在高溫環境中劇烈運動大量出汗。
夏季飲食原則是「春夏養陽」,養陽重在養心,養心可以多吃蔬果、粗糧、多喝牛奶、多吃豆製品、雞肉、瘦肉等,既能補充營養,又起到強心的作用。
受高溫高濕所困,夏季人體脾胃功能減弱,應少食多餐,減少腸胃負擔。多吃一些去火的蔬菜和水果,如冬瓜、苦瓜、西瓜、梨、紅小豆、綠豆等,少食肥甘厚膩之物,清淡飲食。
充足的睡眠也能保證心神寧靜。因此,夏季應早睡早起,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,同時適當午睡以補充睡眠不足,預防冠心病、心梗等心臟疾病的發生。要學會睡「子午覺」,就是子時(23時)之前入眠,午時(11時~13時)再補午覺。
夏至後,人體出汗量遠大於其他節氣。中醫養生之道認為汗液為津液所化,血液唾液同出一源,所以有「血汗同源」之說,而血液為心所主,故又有「汗為心之液」之言。
夏至與心氣相通,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,因而中醫有「春養肝、夏調心,秋養肺,冬養腎」四季養生學說。
所謂「心通於夏氣」,是說人的心臟與夏季相應,心臟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較旺盛,具體表現在心主血脈,氣血旺盛,運行暢達;汗液排泄增加;陽氣充,浮於外,功能活動亦加強,精力充沛,因此為更好地從夏季飲食養生,必須把握時令與臟腑的關係,有目的地補充心臟所消耗的能量,以保護心氣。
「養心」除了能順應中醫理論夏季養生理念以外,也有非常明顯的實際意義。因為在夏季,氣溫過高本來就容易使人精神緊張,心理、情緒波動起伏,加上高溫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,病人很可能出現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、血壓升高的情況,即便是健康人,也可能出現情緒暴躁等現象。所以養心也是防止情緒起伏,甚至預防疾病發生的好辦法。心者,「君主之官」、「生之本」。根據五臟與五色的對應,心臟對應紅色,因此夏日以紅色食物養心。中醫認為「心主神明」,即人的精神活動由心來主管。而心對應「夏」,炎炎夏日人也比較容易煩躁、發怒,脾氣不好,因此夏季養生要重視「靜養」,保持心情舒暢,切忌大喜大怒。
可以做一些相對平和的運動,例如太極拳、散步、慢跑、繪畫、釣魚、書法等。在運動時也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,適當補充水分。
夏季出汗可以降低體溫,還可以排除身體的垃圾和毒素,但汗為心之液,出汗過多會損害心陽,影響心臟功能。夏季不出汗,體內濕熱散發不出去,會影響其它的內臟器官,引起脾胃疾病和中暑,所以夏季既不能呆在空調間中不出汗,又不宜在高溫環境中劇烈運動大量出汗。
夏季飲食原則是「春夏養陽」,養陽重在養心,養心可以多吃蔬果、粗糧、多喝牛奶、多吃豆製品、雞肉、瘦肉等,既能補充營養,又起到強心的作用。
受高溫高濕所困,夏季人體脾胃功能減弱,應少食多餐,減少腸胃負擔。多吃一些去火的蔬菜和水果,如冬瓜、苦瓜、西瓜、梨、紅小豆、綠豆等,少食肥甘厚膩之物,清淡飲食。
充足的睡眠也能保證心神寧靜。因此,夏季應早睡早起,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,同時適當午睡以補充睡眠不足,預防冠心病、心梗等心臟疾病的發生。要學會睡「子午覺」,就是子時(23時)之前入眠,午時(11時~13時)再補午覺。